全球资本市场对风险的厌恶达到新顶点。9月22日,美联储宣布推出4000亿美元“卖短买长”国债推低长期利率的扭转操作计划,这一宽松政策却因为不及市场预期,而意外触发全球抛售风险资产的浪潮。
商品原材料及金融股票带动全球股市暴跌。其中,纽约油价暴跌逾6%,伦敦期铜下跌7%,纽约期金大跌3.7%,白银和白金价格均出现暴跌;银行、矿业、奢侈品企业股票被大举抛售,美国三大股指重挫超过3%,欧股暴跌4.6%,度量全球股市表现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世界指数跌3.9%,已较5月份回落22%。与此同时,作为商品货币的澳元和加元跌至多月低位,经济相对最景气的亚洲货币同样跌约1%至今年新低,而美元指数大升1.4%至78.8,投资者竞相买入美德政府债券和美元。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1.65%的创纪录低位,美国同期国债收益率跌至1.77%,也是1946年以来的最低位。
在我们看来,如此大范围波及之广的资产暴跌尽显危机恶化特征。商品和商品货币的被抛弃,显示着全球实体经济层面不仅没有出现显著变化,经济低迷难以走出谷底;而在虚拟经济层面则应担忧全球经济衰退已引发市场信心急剧下降。
早在月中,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就曾表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危险区域”,为此呼吁美日欧都需要做出艰难的决定避免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拖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更是指出,全球金融稳定风险2008年10月以来首度回升,反映过去3年复苏势头有所回调,金融危机进入政治层面,而各国尤其是欧洲的政治决断力不够已经不断推高银行风险。
美国经济存在重大下滑风险自不必说,小到花旗、美银和富国三大银行评级被降,大到美联储推出扭转操作即已说明问题。在其他主要经济体,比如日本,尽管还在穷于修复因“3·11”大地震中断的供应链,但产业链外移趋势已不可逆转;在欧洲,不断发酵的欧债危机已经使得欧洲9月PMI跌至2年来的最低——50以下的收缩水平,经济恶化导致市场信心渐趋下沉,继法国主要银行被调降信用评级之后,意大利7大银行同时也被降级,南欧银行更是面临挤提风险。IMF指出,欧元区政府发行的6.5万亿欧元主权债中约有一半存在信贷风险,并已蔓延至银行体系推高信贷及市场风险,导致欧洲银行的风险敞口可能高达3000亿欧元。
发展中国家也不能置身事外。继佐立克对新兴市场国家提出警告之后,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也指出,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在上升,全球应对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遭受的冲击予以高度关注;发展中国家要抱最好的希望,同时做最坏的打算,通过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等途径来应对危机。
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指出,在欧债危机仍然深重、美联储出台“扭转”政策之时,市场信心和经济低迷会出现交互式的影响,导致全球信用收缩,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的可能。如果这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灾难继续恶化,肯定会将新兴市场国家拖下水。近期出现的资金从新兴市场回流只是第一步,贸易需求的进一步萎缩可能很快就出现,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和出口制造部门会随之受损,沿着外贸下降——失业增多——增长放缓的链条影响发展中国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可能再度转而放松货币。中国经济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但外贸肯定会放缓,如果内需市场顶不上来,中国经济有加速放缓的可能。此外,中国仍在进行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外围形势的恶化将使宏观政策出现调整。
在中国,为抑制持续高企的通胀,央行实施紧缩政策同时加大前瞻性和精确性调控,在扩大存准基数的同时,连续十周已通过公开市场释放近4000亿流动性。但几近崩盘的民间高利贷或将影响3万亿银行贷款危及银行系统,而9月前半月四大国有银行4200亿元存款的大搬家更是让银行风险陡然上升。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的决策已进入观望期。如果全球经济和金融恶化问题持续,中国宏观政策有很大可能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不一定是紧缩政策转为全面放松,而是不再坚持紧缩政策,或在某些领域实行定向宽松。